浙江日报对韩洋能源波浪发电科技及市场前景的报道
21/06/2022
6月16号,浙江日报发布了名为 “蓝色动能,如何取之有道”的专题报道,介绍了浙江省海洋能利用试点项目获得的新突破。由于嵊泗“绝酷”波浪能发电机海试进展顺利,浙江日报对韩洋能源科技设备(南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韩磊进行了采访,并对韩洋能源波浪发电科技及市场前景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以下是报道原文:
波浪能:捕获的是波浪震荡和摇摆中蕴含的能量。沿海地区,波浪能能流密度大约为每米2千瓦至7千瓦。在能流密度高的地方,每1米海岸线外波浪的能流就足以为20个家庭提供照明,应用发展潜力较大。
政企合力
探寻市场化之路
产业化开发成本很高,大规模应用困难很大,这已经是海洋能领域的共识。但路途再远,也要有勇攀高峰的气魄。位于舟山嵊泗的波浪能项目已经制定出“路线图”。
目前,没有通海底电缆的偏远岛屿上往往采用柴油发电。“93%至95%的成本在原料端,度电成本在3元以上,同时会产生大气污染。“韩洋能源科技设备(南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韩磊介绍,如果能利用波浪能发电,为偏远岛屿或海上设施组建独立的微电网,无疑是个理想的方案,这也是韩洋能源瞄准的商业应用方向。
最近,团队在嵊泗县五龙乡渔人码头投放的第三代“绝酷”新型波浪能发电机组,已经进入实海测试的第6个月。它体格较小、“不挑地方”,在0.2米以上的微波中即可发电,应用范围较广;平均效率比光伏发电高15%以上,预计年发电量可达7万千瓦时,除去研发成本,度电成本已降至0.44 元。“目前小规模安装已经没有问题,商业化推广只争朝夕。”韩磊信心满满。
在他的“路线图”中,两条应用路径逐渐明晰。一是小规模商业化安装,依托码头、防波堤、海上油气平台、养殖渔场等建筑投放单台发电机组,向客户售卖电力或设备。“对于海岛来说,相较太阳能和风能,波浪能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全年发电时间等优势。”韩磊说,目前,团队还在研发由10台发电机组拼合成的兆瓦级阵列,扩大发电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与海上风电结合,打造综合开发模式。“安装风机的海域一般很难通航,在海面投放波浪能发电机组,可以提高立体空间的利用率、创造更高的亩均收益。”韩磊说。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共享海底电缆、变压器等设备,波浪能发电的输电成本将大大降低,这是相得益彰的“布阵法”。如此一来,发电机组也将与近岸建筑解绑,开辟更广阔的中远海领地。
这幅“路线图”与《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不谋而合,《规划》提到,我省将为海洋能规模化、商业化提供技术储备和装备支持,积极探索海洋能在海岛能源供给和海洋水产养殖电力供应方面的推广应用,并鼓励开展海洋能与海上风电的综合开发试验示范。
“目前最缺的是资金、伙伴和机会,尤其是综合开发,需要雄厚的商业伙伴。”韩磊希望在“双碳”的时代背景下,波浪能的广阔前景能被更多人看到。而好消息是,这次海试已吸引了不少央企、国企的目光。
除了面向用户开拓市场,韩洋能源还在寻找同行间的商机。接下来,团队计划与嵊泗县展开合作,共同打造波浪能海试基地,吸引更多清洁能源项目入驻。“实海况测试与实验室模拟的意义完全不同,海洋生物、海水腐蚀、台风天气等现实问题都会纳入考虑。”韩磊说,基地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样机的试验场所,未来,这种商业模式也许能助推海洋能开发形成产业集群与产业链。
更多详情,敬请参考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2-06/16/content_3563512.htm?div=-1